科研动态

苏梦翔/狄斌团队在ANAL CHEM发表新型毒品质谱智能解析算法的非靶向筛查策略的研究成果

发布时间:2025-09-24浏览次数:30


近日,我校药学院苏梦翔/狄斌团队与公安部禁毒情报技术中心花镇东研究员团队合作,在学科顶尖期刊Analytical ChemistryIF发表了题为A Novel Nontargeted Screening Strategy for New Psychoactive Substances: A Case Study of Synthetic Cannabinoids Based on Electron-Activated Dissociation High-Resolution Mass Spectrometry and Intelligent Elucidation的最新研究成果。药学院苏梦翔教授、狄斌教授和公安部禁毒情报技术中心花镇东研究员为本文共同通讯作者,2023级博士生黄钰和2021级硕士生杜宇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

该研究针对新精神活性物质(NPS)结构多变、筛查难度大、数据库更新滞后等现实问题,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基于电子活化解离高分辨质谱(EAD-HRMS)与智能解析算法的非靶向筛查策略,实现了对新精神活性物质的类别识别和合成大麻素类新型毒品的质谱自动结构解析。

近年来,我国先后对芬太尼类、合成大麻素类和尼秦类物质实施了“整类列管”,该政策不再依赖传统的单一物质逐一列管,而是以其化学母核结构通式为基础,对不具备合法用途的化学物质进行系统性管控,是中国特色毒品治理之路的具体实践。然而,该政策的实施对未知毒品的查缉分析技术提出了挑战:传统的毒品查缉技术依赖数据库和标准物质比对,难以应对结构新颖的未知毒品,严重制约了整类列管政策的落地实施。面对国家禁毒工作的需求,该研究团队先后开发了“智能质谱解析系统”(J. Chem. Inf. Model., 2023,63(3):815“智能红外光谱解析系统”(Forensic Sci. Int., 2023,349:111761“智能核磁共振谱解析系统”(Anal. Chem., 2024,96:18672),集成了新型毒品的分类模型和结构智能解析算法,构建了覆盖质谱、核磁、红外等主流分析技术的“智能毒品筛查技术体系”,并成功应用于禁毒实战案件,发现了多种新物质,为我国“整类列管”禁毒政策的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撑。

该系列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等项目资助。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21/acs.analchem.5c01936


智能解析质谱非靶向筛查合成大麻素类毒品流程示意图

供稿单位:药学院,撰写人:刘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