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动态

张建军/高缘团队发表关于药物共无定形结晶最新研究成果

发布时间:2023-02-23浏览次数:2991


近日,国际著名药学期刊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IF 11.467)在线发表了我校药学院张建军教授、药学院高缘教授团队题为 “Mechanistic insights into the crystallization of coamorphous drug systems”的最新研究成果。我校博士研究生衡伟利硕士研究生宋昱潼为本的共同第一作者,药学院张建军教授、中药学院钱帅副教授为本文的共同通讯作者。中国药科大学为本文唯一通讯单位。论文的主要合作者还包括中药学院高缘教授、中药学院魏元锋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庞遵霆以及在读研究生骆敏倩、胡恩实等。

药物开发阶段,固体形态选择对制剂开发及临床疗效至关重要,将晶体药物无定形化是改善难溶性药物溶解溶出性能的有效策略之一。然而,无定形态药物因其热力学不稳定,在加工和储存期间易向稳定的晶态发生转变,影响药品质量。共无定形工程技术通过将药物和小分子配体共无定形化,不仅能提高溶解性、稳定性,还可实现单一均相体系的复方联合用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目前国际上共无定形结晶及稳定性改善的分子机制尚未阐明。

本研究中,张建军/高缘团队以精神疾病治疗药物盐酸鲁拉西酮为模型,系统研究了其与糖精所形成共无定形的结晶机制,并从热力学和动力学两个角度综合阐明了共无定形体系在分子水平上改善稳定性的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与单独药物无定形相比,共无定形体系在玻璃态和过冷液态的结晶速率显著降低;且成核机制由位置饱和成核转变为固定数量成核,晶体生长由2D3D成核生长发生转变,结晶机制由成核控制转变为扩散控制;并创新性地提出了热力学因素(构型熵)而非动力学因素(分子运动性)对共无定形稳定性改善的重要贡献,同时结合分子动力学模拟手段从分子水平揭示了共无定形的结晶机理。本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药物共无定形的结晶行为及稳定性机制,为共无定形处方的合理设计及其产品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

该研究工作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2074029821044018227421782204636)、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SBK2020042291、中国药科大学“双一流”建设资助项目(CPU2018GY11CPU2018GY2733421000102632021ZD15)等资助。

论文链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68365923000202?via%3Dihub

示意图

(供稿单位:药学院、中药学院,撰写人:宋昱潼、魏元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