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

戴建君/鞠艳敏团队在Nano Letters发表癌症生物标志物检测新策略

发布时间:2023-10-20浏览次数:536


近日,药学院戴建君/鞠艳敏团队在学科顶尖期刊Nano LettersIF=10.8)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Bimetallic Nanozyme: A Credible Tag for In Situ-Catalyzed Reporter Deposition in the Lateral Flow Immunoassay for Ultrasensitive Cancer Diagnosis 药学院硕士生孟祥明、博士生左万超为本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药学院戴建君教授、鞠艳敏副研究员和广东省湛江中心人民医院张东慧助理研究员为本文的共同通讯作者。中国药科大学为第一通讯单位。

癌症标志物往往在癌症发生的早期具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其存在或者改变可以提示肿瘤疾病的发展状况。因此,对这些生物标志物的快速和灵敏的监测对于癌症的早期筛查、治疗和预后监测至关重要。侧向流动免疫层析法(LFIA)是目前最受欢迎的即时诊断方法之一已被应用于食品安全检测、环境监测,尤其是疾病早期诊断等领域。自从新冠疫情发生以来,LFIA在疾病诊断和疫情防控方面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传统的比色LFIA(如胶体金LFIA)通过肉眼读取灵敏度和定量能力有限,导致其在低浓度生物标志物检测中应用受限。

针对上述问题,研究团队使用了一种比色信号的放大策略,双金属纳米酶介导的原位催化报告分子沉积(BN-ISCRD),用于LFIA以实现超灵敏检测癌症生物标志物。由于两种金属的协同或相加作用,双金属纳米酶(Pd@Ir NPs)表现出Pd NPsIr NPs优异的类过氧化物酶活性。基于此,将作为标记材料应用于LFIA通过原位催化报告分子沉积,以实现比色信号的放大,提高检测灵敏度。将该方法应用于检测胃癌标志物(PG IPG II信号放大后裸眼检测限可达10 pg/mL灵敏度提供200;同时,成功地从36个临床血清样本中别出8个胃癌阳性样本,与临床方法的检测结果一致。这种BN-ISCRD策略将新型纳米材料与生物传感技术结合,为构建超灵敏的即时检测平台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以上工作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No. 2021YFA09102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 52002402, No. 32172855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No. BK20200574)等经费的资助。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21/acs.nanolett.3c03118


基于双金属纳米酶原位催化报告分子沉积LFIA技术的检测原理

供稿单位:药学院,撰写人:刘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