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新华日报》报道我校药学院2022届毕业生、首批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计划成员何思昫的就业故事。
“大四学年离研究生招生考试还有两个月的时候,我决定放弃考研转而考公,由于复习时间短,我失败了。那时的我难过、迷茫,觉得自己眼高手低……”6月22日,我校药学院2022届毕业生何思昫回到母校,和学弟学妹们分享自己当年求职就业经历。
如今,何思昫是南京市江宁区麒麟街道一名工作人员。回想当时,何思昫介绍,2022年4月初,她正为毕业后去向而着急时,从学校团委老师那里得知省里推出“首批江苏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计划”,于是有了个新想法:“我要不要试试去农村?”
何思昫报名后,很快便来到志愿服务地点——南京市江宁区汤山街道龙尚村。刚到村里时,这个东北姑娘陶醉于眼前景色。渐渐地,她发现,这里有山有水,游客却没有预期的多。如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文旅产业优势?何思昫进行走访调研,并组织“青年议事会”,邀请民宿主理人、村里年轻人集思广益。最终小伙伴们一致决定:将村里的特色景点“串珠成线”,根据不同季节和网络热点确定不同主题,打造针对都市青年群体的“专属定制”旅游线路,并在社交平台推广。龙尚村由此迅速“出圈”。“看到一些游客根据我们建议线路发布的‘测评笔记’,我感觉自己的工作得到认可、有了成就感,也坚定了留在乡村的信念。”何思昫说。
初入职场,会面临不少困难。在一次老年人体检调研活动中,何思昫主动请缨做调研方案,按照以前在学校时的做法,精心设计了问卷调查,没想到却遭遇方案“两连退”。“原来,我忽略了服务对象是60岁左右的农村老年人,他们中很多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填写调查问卷,还有不少人不识字。”她反思道。后来,街道6名工作人员拿着7页A4纸问卷向村民们一一提问并记录,用了8个小时,完成300多份数据收集。“不管在学校曾经取得多少成绩,到了工作岗位上都要虚心学习。”何思昫说。
在一次次实践锻炼中,何思昫渐渐成长起来,更耐心倾听意见,遇到事情不是抱怨而是想办法解决。“我们平时遇到自己觉得不合理的事情,总想在面上争出个胜负,但有时候换种角度,问题解决也许就会出现转机,这也是我在行走乡村、和村民们接触中学到的。”
2023年8月,志愿服务期满、通过公务员考试后,何思昫前往麒麟街道开始正式工作。几乎每天面对材料、开会和一些琐碎事务,何思昫坦言有时也会觉得枯燥。“但因为有了之前的经验,我会时常调节自己的心情。”面对前来问询政策的居民们,她都会尽自己所能解答和帮助。“比如前段时间有居民来咨询关于退休金的问题,我们就先自己了解、消化最新政策,再根据居民个人情况详细解答。”做好点滴小事、帮助大家解决问题,何思昫对这份工作有了更深的认同感。
以志愿之犁,深耕乡村一线。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还活跃着很多像何思昫这样的青年。在首批江苏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计划志愿者中,南京农业大学的毕业生安鹏月在服务地推动开辟试验田,培育推广不结球白菜,组织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带着大家一起做电商直播;河海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胡轩博,在江宁区牌坊村打造“青芽课堂”,用生动有趣的方式为村里的孩子们讲解民俗和现代科技;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李旭,为社区开发信息数据管理小程序,当起老人们的“数字管家”……
何思昫说,在基层工作既要接受自己的平凡,不好高骛远,更要脚踏实地、敢于奋斗、怀有理想。“在这里,没有‘脱不下的长衫’,只有虚心学习,才能在平凡岗位上努力做出不平凡的事业。我们乡村振兴志愿者就如同蒲公英,乘着乡村振兴的春风,飘落在新鲜的泥土上,扎根在广袤的大地里,绽放在明媚的阳光中。这段经历,足以让我的青春熠熠生辉。”
药学院党委书记张仕英表示,当代中国青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而基层是最实的练兵场、最好的课堂,富含青年成长必需的营养元素。青年一代只有把青春“小我”融入时代“大我”,主动到基层摸爬滚打,思进取、善作为,才能练就担当的宽肩膀、成事的真本领,切实肩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重任。我们鼓励毕业生扎根基层,在服务祖国建设中实现人生价值。
原文链接:脱下“长衫”,做扎根大地的蒲公英 (xhby.net)
(来源:新华日报、药学院,文字:叶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