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药学院举办“2023年中国药科大学学术周”分会场报告会

2023年11月

发布时间:2023-11-27浏览次数:364

为继续深化学术研讨氛围,有效提升课题申报质量与规模,激发师生科研创新能力11月份以来,药学院举办了四场“中国药科大学2023年度学术周分会场报告会,分别邀请了四位来自各领域的知名专家,深入交流研讨既有资深学者,也有新生代青年专家学院中青年骨干教师、研究生等累计近千人参会。

一起来回顾学术周里的精彩时刻!

讲座一:南京大学刘颖教授作精彩报告

11月15晚,来自南京大学刘颖教授分享主题为基于智能DNA纳米结构的生物测量以及基金申请经验分享”的精彩报告活动由药学院院长主持行政工作吴照球主持

刘颖教授主要从以下个方面展开:一是智能响应DNA纳米结构;二是智能响应DNA纳米结构用于原位测量;三是稀土纳米材料以及生物传感;四是跨细胞膜DNA逻辑运算等。最后,刘教授还基于如何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分享了宝贵经验。会后,围绕刘教授的研究课题和基金申请等方面,众多师生展开提问,刘颖教授逐一解答,现场气氛热烈。其中部分问答记录如下:

1. 问:antiPD-L1药物在临床上效果不佳,主要是由于很多肿瘤细胞不表达或很少表达PD-L1,那么对此如何解决?

答:我们可以采用CAR-T的方法,这样不局限于PD-L1的识别,还可以通过靶向其他蛋白标记物来识别肿瘤细胞。此外,为了增强疗效也可以进行联合治疗,如与化疗结合。

2. 问:您在评价材料安全性方面在小动物上做了很多研究,但如何评价应用于临床后的毒副作用?

答:因为我们主要研究的疾病为肿瘤,在临床上通常把疗效放在首位,其次才会考虑药物的副作用,通常对于重大疾病是这样考虑的。

3. 问:对于材料功能化后能否检测到细胞核内某些突变的DNA?

答:可以根据目标DNA的特异性,合理设计探针的靶向基团,这个过程需要精确设计,是可以实现DNA靶向的。

4. 问:DNA为负电性,如何被同样带负电的细胞摄取?

答:通过修饰靶向探针,这种蛋白特异性结合的能力要远大于表面电位的排斥力,可以保证DNA被细胞摄取;此外,可以将DNA修饰在纳米载体上,细胞通过内吞纳米载体后将DNA融入最后,也可以功能化一些正电性的高分子来帮助摄取。

5. 问:能否给青年教师在申请项目上的一些建议?

答:通常青年基金的申请需要博士阶段工作的积累,如果有3篇高水平文章就会容易很多。其实,前1~2次申请失败是很正常的,要坚持不懈,可以请有经验的老师帮忙修改项目书来提高成功率。 

活动现场


讲座二:北京大学余志祥教授作精彩报告

11月17日下午,药学院在江宁校区新实验大楼122会议室举办学术沙龙活动活动邀请了北京大学化学学院余志祥教授作精彩报告药学院药物化学系林爱俊教授主持。

报告中,余志祥教授介绍了课题组发展的[5+2+1], [7+1], [4+2+1], [5+2], [4+3], [3+2+1], [4+2], [5+1], [3+2], [4+1]等一系列成环反应,并将其中的一些反应应用于天然产物的合成。利用计算化学为主要手段研究反应机理,然后基于机理设计新反应,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和发展。提问环节中,药学院杨鹏教授林爱俊教授高尚教授以及与会学生都与余教授进行了课题问题的探讨。教授与在场师生积极互动,耐心细致地答疑,学院师生们均获益匪浅。

活动现场


讲座三:四川大学高会乐教授作精彩报告

11月23日下午14.00,药学院在江宁校区A108教室举办学术沙龙活动药学院邀请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药剂学高会乐教授就脑部靶向递药系统专题报告孟目的学院副院长、药学院药剂系孙敏捷教授主持。

会上,高会乐教授详细介绍了药物脑部递送效率低的主要原因,阐明了药物实现高效脑部递送需要满足的一些要求,结合其过往研究经历,其制备的智能纳米制剂被逐步用于阿尔兹海默症(AD)、自闭症等多个脑部疾病模型,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报告结束后,与会师生围绕研究课题进行互动,对报告内容展开提问。其中部分问答记录如下:

1. 问:能否考虑抛弃纳米颗粒载体,直接采用多肽作为递送系统开展研究?

答:从药动学角度看,纳米载体可以改变药物的半衰期,尤其是一些半衰期短的药物,可以延长其体内循环时间。而对于本身药动学行为较好的药物,则不太需要用颗粒系统递送。多肽药物则无法改变药物的半衰期,但是其组成、制备比纳米载体更加简单,考虑到工业质量方面,若两种递送系统均达到治疗目的,则追求制剂的简单性,使用多肽不失为一种选择。

2. 将药剂的纳米递送系统和药化的小分子靶向降解剂结合在一起是否有应用潜力?

答:药化研究者设计出针对新靶点的小分子药物,结合药剂工作者擅长的纳米递药系统,则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学科合作方式,也更具有创新性。

3.问在不考虑外在修饰的情况下,什么种类的纳米制剂更容易靶向脑部?

答:目前研究的制剂大多还是通过外在修饰去调节载体的组成、性质、电荷等等,去调控其脑靶向性。药剂工作者应该尽量通过只调节载体本身,从而调控其在体内的药动学等行为。目前并没有哪一类单独的纳米材料能够在不修饰的前提下,去获得十分满意的效果。

4、制剂通过淋巴系统递送,是否会对淋巴系统中的免疫细胞产生毒性?

答:有可能会产生毒性,目前其课题组正进行此方面的研究。

5、小胶质细胞本身摄取Aβ和降解Aβ是一个平衡,疾病状态下发生变化打破平衡,我们该如何关注这个平衡?

答:在疾病状态下,小胶质细胞的降解能力确实会减弱,所以目前该课题组正在通过递送相应的药物同时协助增强小胶质细胞的降解能力,通过精准药物递送的手段尽量避免平衡的失调。

活动现场


讲座四:江苏师范大学石枫教授作精彩报告

11月24日下午,药学院在江宁校区新实验大楼122会议室举办学术沙龙活动报告邀请了江苏师范大学/常州大学石枫教授。药学院药物化学系林爱俊教授主持了本次学术报告。

报告中,石枫教授介绍了课题组发展的构建手性吲哚骨架的新策略:设计和发展新型吲哚平台分子及其参与的催化不对称新反应。在此策略指引之下,石枫教授课题组设计了吲哚甲醇、烯基吲哚、芳基吲哚等新型吲哚平台分子,实现了新型手性吲哚骨架的高效、高选择性构建;发现了吲哚平台分子的独特反应性和选择性,阐明了反应规律和理论根源,促进了手性吲哚化学的发展。提问环节中,与会老师及学生与石枫教授进行了课题问题的探讨现场气氛热烈。 

活动现场